来源:《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报告中有不少创新思想和新的提法。有些方面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思考和新论述。
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几经改变。撇开改革开放前的多次变更不讲,改革开放后,也经历几次提法的调整和转换。主要矛盾的定位,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道路问题,因此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针对我国生产力落后、人民贫穷的实际国情,邓小平提出应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他讲的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这意味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会有所改变。后来的中央文件将其表述为“我国社会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容易被理解为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没有体现矛盾的“现阶段”性。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界定一直延续到十九大前。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读者会提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回答。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月29日的讲话中提出: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同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否事隔一年,主要矛盾就快速转换了呢?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明这一问题。十九大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原有表述虽然暂时延续了下来,但主要矛盾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主张分析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他曾强调指出,“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三大货物进口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够高,还存在几千万贫穷人口。强调这一事实是为了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发图强。从发展规律来看,改革开放前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会随着发展而不断变化。初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力极为落后、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凭票证限量供应。经过改革以来的发展,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初级消费品出现积压、滞销,原有涵义上的社会主要矛盾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应看到,习近平同志和中央文件事实上已经讲到了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变化。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讲,中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的升级矛盾突出”。也就是低端产品的无效供给过剩而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表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潜在过程。对矛盾转换的理论表述,会晚于实际的转化。提出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对转化后的新矛盾的准确表述,要有一个酝酿和考虑成熟的过程,还有个表述时机的选择问题。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是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作为供给侧的生产力状况和作为需求侧的具体内涵,都在提高了的层次上进行了新的论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指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在生产和供给侧方面,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这远远超越原来生产力极端落后时期主要解决广大贫穷人口温饱问题的情况。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央有关文件中曾有多次提法的改变。学界也有多种不同意见。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演变过程和对不同提法的是非辨析,这里不再多讲,只想结合十九大报告讲点新思考。在我国曾流行多年的关于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我一直主张应是效率和公平并重,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起不再重复这一分配原则。鉴于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更多地强调重视公平。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提法在认识上得到了基本统一。然而有个遗留的问题需要澄清。可提出问题:讲分配制度或分配政策中的效率和公平关系是否科学?我们讲效率,是指生产效率、劳动效率,是属于生产领域的范畴,而非分配领域的范畴。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公平切分蛋糕。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的公平分配原则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阅读十九大报告,既讲提高效率、效益,更讲公平与公正。但没有再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分配领域或放在分配政策中讲。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生产领域,讲效率优先没有错,应是优先于产值和速度,但不能错位地优先于分配领域的公平。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分配公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不顾公平,就必然会导致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
三、关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完全的公有制经济中。私营、外资企业按多年来的说法,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可以肯定,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都是生产财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有的学者借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认为中央肯定了要素价值论,否定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些学者还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否定按劳分配,并将其作为自己独特的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认真阅读十九大报告,其中没有再讲“按要素贡献分配”,放弃了“贡献”一词。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有必要说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重在完善按要素所有权分配的体制机制。因为按要素分配并不是分配给要素自身,不是分配给资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而是分配给要素所有者。他们是凭借要素所有权参与分配。还是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既符合实际又具有科学性的分配理论上来。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不能离开所有制空谈分配问题。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工资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专门设一章讲“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把自然力也作为生产要素。他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强调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是由劳动和自然物构成的。风力、水力、太阳能等,都对生产财富起作用,但不参与分配。因为它们没有被私人占用,不存在自然力的所有权。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要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