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研究生实践团赴嘉禾调研:聚焦“一粒米”与“一库水”的振兴之路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30 阅读次数:

7月26日,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晋屏,好young的青芽之旅”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宅侯村与盘江村,聚焦“一粒米”的产业振兴之路与“一库水”的生态治理智慧,将思政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的学术理念。



古稻新生:宅侯贡米的产业跃迁


587DD


在被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宅侯村,实践团对传承350余年的贡米产业进行探访。“田野上的思政课”主讲人在稻浪翻滚的田野间开讲:“看一粒米如何串起产业链,一片田如何长出新动能,一群人如何用双手把‘聚宝盆’的传说,变成产业振兴的现实图景”。

面对“贡米核心竞争力”之问,村支书介绍到:“咱这米浇的是山泉水,长在富硒土,明清时就是贡品!”独特的地理标志与历史底蕴,奠定了宅侯贡米的品牌价值与产业根基。实践团在采访中发现,宅侯贡米目前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建起了标准化加工厂,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合作社负责人坦言当前面临的困境:物流成本高、深加工能力弱、市场辐射有限。对此,村支书展示破局之策:借力高校资源拓展销路,对接高校食堂带动销量增长40%,要让好的产品被更多人知道。


碧水长流:盘江水库的治理智慧


53FB9


7月26日下午,实践团转赴嘉禾县“生命之源”盘江水库,调研聚焦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再不用半夜抢水了!”库区村民拧开自家水龙头感慨。这座兼具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功能的中型水库,使下游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5%,12万居民喝上Ⅱ类优质水。

“过去投药剂治藻,治标不治本。”水库管理局刘主任介绍创新举措:放流雄鱼苗、白鲢鱼苗构成“水下清洁队”,通过不同种类的鱼科学配比组合,利用鱼类清除水体有机物,实现“以鱼控藻”,这不仅保护盘江水库的生态环境,也让全县人民喝上放心水。

“产业振兴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带队教师周律总结道:“宅侯村将农耕文明转化为品牌资产,盘江水库用生态思维重构治理逻辑,二者共同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当贡米产业链延伸的机鸣声遇上水库生态治理的潺潺水声,马院学子在田野间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答卷——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正为青年学子注入投身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激励着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红网:湖南师大马院研究生实践团嘉禾调研 聚焦“一粒米”与“一库水”的振兴之路







下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 打印    收藏